【北歐】搖籃到搖籃島嶼計畫
不只有搖籃到搖籃的產品還有--搖籃到搖籃島嶼
搖籃到搖籃島嶼計畫是一個由歐盟北海地區6個國家22個夥伴所推動的計畫,這些島嶼皆面臨相同的問題,包括地理位置孤立、缺乏能源、原物料與水等資源,甚至觀光產業帶來的環境衝擊、人口急速流失等現象。為使能資源能永續發展且自給自足,這些島嶼聯合起來,共有十座島嶼於2009年開展搖籃到搖籃島嶼計畫,目的是透過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成為創新中心,發展替代能源技術、實施原物料與水的永續發展策略,並在2030年達到對環境零衝擊的目標。

舉例來說,透過搖籃到搖籃的產品設計,可以使產品原物料得以一再的重複被使用,淘汰傳統的廢棄物概念。能源方面,則是嘗試各種再生能源,例如潮汐能、風力、太陽能,甚至是最新技術的藍色能源(混和海水和淡水產生電力),或在一個小島上建造一棟度假小屋,該小屋的電力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用水方面,則開源節流,在缺乏淡水的島上建置完善的灰水回收系統與廢水處理系統,妥善運用每一立方的水,另一方面,雨水回收系統和海水淡化則可擴展水源。

此計畫不只侷限在北海區域,從2010年起搖籃到搖籃島嶼計畫擴展到四個新的項目,第一個是架構搖籃到搖籃島嶼知識交流網路平台,作為搖籃到搖籃島嶼成果和知識的傳播媒介。第二個項目包含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尋城市的解決之道,把搖籃到搖籃島嶼成功運行的經驗,如水、能源、材料和交通的永續策略,移植到紐約的羅斯福島、總督島和牙買加灣。第二個部分則是發展芬蘭的Varjakka群島,將此群島以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打造成永續旅遊中心和環境教育場所,執行各種相關計畫,如使用地熱、循環水資源利用和真空與堆肥衛浴系統等。第三個項目是瑞典的離島--雪芬市,藉由氣候和能源的計畫使雪芬市在能源上可以永續發展,例如,設計本土到雪芬島的渡輪航線,生產島上足夠飲用水的設施,以及提高沼氣產量以供發電。而最後一個項目,則是最終的搖籃到搖籃島嶼計畫的成果發表研討會暨展覽。

而北海原本的搖籃到搖籃島嶼則從搖籃到搖籃(C2C)發展成為D2D(Development to Dissemination):從開發到散播,確保所有的項目發展是可以持續運行,並達到商業化的經濟效益。與有榮焉的是,台灣環保署沈署長世宏在2011年受邀加入搖籃到搖籃島嶼計畫,成為榮譽會員,從此計畫中汲取成功經驗,期待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搖籃到搖籃島嶼。
更多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