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歸真的台灣 – 應用搖籃到搖籃方法的典範 by 綠能小學堂
我們生活在嗜血和愛好腥膻的媒體環境,使我們蒙蔽了雙眼,經常看不到台灣的優點,但是台灣也有許多讓人驕傲的地方,尤其是在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這期八月的美國化學協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行的C&EN(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更是以三頁篇幅來報導台灣的綠色產業發展。
相信許多人一定很難想像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在綠色產業的技術不只是國際的模範、更是最佳環境保護的實踐者,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台灣的公車和汽機車經常排放大量濃厚的黑煙,河川更是被許多工業廢棄物和垃圾污染。
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台灣這幾十年來真的在環境上下了許多努力,從限制汽機車排放品質來減低空氣污染、河川整治工作、設置自行車道、工廠廢棄物排放的改善和資源回收處理。台灣這幾年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確實慢慢成熟結果讓國際看到了。(圖一)
圖一,C&EN雜誌提到麥寮工業專用港便是台灣綠色產業中最好的例子,該工業港以煉油廠、化工廠和發電廠為主,並以低污染和低廢棄物排放為理念,然而面對近期許多關於六輕的輿論質疑和指控,雖然台塑集團表示該工業區跟其他相同規模的工業區比空氣污染的影響遠遠較低、也更為安全,但是以近日國衛院公布首份官方調查六輕鄰近國小學童的健康報告來看,我認為該工業港還有許多必須檢討和改進的問題。麥寮工業專用港坐落雲林縣麥寮鄉麥寮工業區的西岸,面積約476公頃,貨物吞吐量為7000萬公噸,出口貨物以油品為主。[1,2,3,4,5]
25年前,因為許多人垃圾亂丟以及工廠不當排放廢棄物,當時有政客形容台灣是座垃圾島,但是今天的我們看到台灣不只有能力妥善的控制污染,甚至有許多國家像是日本把台灣在永續發展的成果作為借鏡模仿,雖然台灣有很多大型工廠還是造成了污染,但是相比過去來看確實進步了不少,許多新興企業更是在再生材料產品上做出了不少創新[6],最有名的例子便是這次2014年FIFA主辦的世界杯足球賽有許多國家的球衣都是由台灣廠商代工,且其中有很多皆是使用環保塑膠材料(PET),而PET材料的來源則是來自回收得來的廢棄塑料[7]。Miniwiz的營銷總監指出:「我們認為台灣在垃圾回收非常傑出,尤其是在塑料回收處理上。」[8]
台灣是一座小島,卻擁有兩千三百萬的人口,台灣沒有足夠大的土地來掩埋這大量的垃圾,因此,在2007年政府提出了禁止垃圾掩埋的禁令,而以垃圾減量和垃圾焚燒處理作為主要方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更是提倡把廢棄物作為資源妥善來利用製造商機。
表一,台灣永續發展數據整理。(數據來源:Taiwan EPA, Taiwan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1])
根據經濟部指出(如表一),台灣的垃圾回收率從過去(1997年)的6%到2013年已經提高到55%,而先進國家如美國,根據今年二月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提供的1960-2012年的數據顯示(該機構目前尚未提供2013和2014年的數據),過去這幾年則是從25.7%(1995年)提高到34.5%(2012年)。[9] 台灣在過去幾年積極推動垃圾減量,在2013年每人平均垃圾製造量已經縮減到0.9磅,而香港在2013年五月則提出一系列計劃希望能把每人平均垃圾量從1.27磅(2011年)在2022年以前減少到0.8磅。[10] 有趣的是跟台灣環境類似、人多地少的新加坡在2012年便已經達到了60%的垃圾回收率,[11] 而日本因為政府對於「垃圾」的定義是指「禁止轉售給他人的廢棄資源」,因此日本的垃圾回收率較難跟他國作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非常注重金屬和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塑料和鋁罐的回收率更是分別高達70%和80%。[12] 而台灣近年來在垃圾焚燒成長率、PET塑料回收率和石化工廠成長率也皆大幅提升。
圖二,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使資源能有效的被使用。[13]
台灣在綠色產業發展已經在國際上邁出了一大步,台灣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使用「從搖籃到搖籃」方法來作整體規劃,像是麥寮工業專用港(圖一)。在2002年,化學家Michael Braungart和建築師William McDonough合著出版<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此書提倡產品和建築設計可以正面的處理環境問題。「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是要在不傷及經濟成長的情況下以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圖二),解決途徑則是利用創新的方式改變傳統工業設計,使消費者在享受新產品的同時,廠商能有效地回收舊商品和該廢棄物,把絕大部分回收的原料經過處理回收使用再製造新產品,創造一個消費者、製造商和環境三贏的局面,如果您對「從搖籃到搖籃」有更深的興趣,推薦你參考Gene Ng寫的這篇文章「The Sky of Gene: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台灣的做法則包括:以新的工業設計角度著手使工廠或工業區儘量達到自給自足、減少廢棄物、重新設計產品、回收資源再利用、能源回收使用和藉由焚燒垃圾來減少垃圾掩埋造成的土地面積浪費。垃圾焚燒殘留的殘渣和灰燼則被用來作填海工程的來源以增加土地面積或經過處理作道路填補的材料 。 [14]
然而,也有許多人提出質疑說用焚燒廢棄物來填海可能會污染海洋,另外政府立法管制工廠的廢棄物排放等也造成許多工廠為了尋求更低成本而把工廠遷往中國,這些也是政府、企業和我們必須面對思考解決的問題。往正面的角度來想,過去這幾年來,台灣成功的在回收塑料廢棄物上創造了無數的商機,雖然許多台灣工廠轉移到中國,卻也刺激了許多台灣新興企業在環保和資源利用上的創新。
另一個著名的綠色產業例子,則是雲林口湖成龍濕地的成龍村不用抽地下水成功養育的肥胖白蝦。成龍村曾經是遍佈稻田的農村,卻因為長年嚴重地層下陷,在經歷韋恩、賀伯颱風侵襲後,倒灌的海水退不去,也讓成龍村因此轉型成養殖業為主的漁村。白蝦的養殖須以「半鹹淡」養殖法來飼養,因此需要抽取大量地下水混入魚塭,來促使蝦子脫殼、提升成長速率。然而,養殖白蝦的初期並不順利,第一批的白蝦死亡率非常高,經由多方面的改良,如淨化池放入具有淨化功能的龍鬚菜、設計因地制宜的「三池合一」魚塭儘量達到自給自足循環以避免受到外來疾病和藥物的污染,使得白蝦的收成率大幅提高且更為肥胖,經過改良的自給自足循環養殖方式引入小排水源,並以微細藻類淨化,讓水源與自然營養鹽循環,使得該系統不必再抽取地下水而減低地層下陷的影響,有效率地使用水資源和減少浪費,也為該當地村民們帶來了更穩定的收入。[15]
或許,我們中間有很多人對台灣的現狀感到茫然、無能為力,但是也因為這些挫折,讓我們重新反省面對這塊土地、激勵我們更加努力要讓這塊土地更好,嚴長壽先生在他的演講『你就是改變的關鍵』提到:「為什麼我們以前在最窮的時候我們都走向世界、拿個提包到世界去行銷,突然間現在完全都全面的封閉了自己?」嚴先生更給予我們這代年輕人鼓勵說:「要接受多元不同的聲音,打開自己的心,不要怕去嘗試任何陌生的事物。」[16] 綠色產業便是最好的例子:看似沒有任何用途的廢棄物也能經過回收處理再利用,產生更龐大且時髦的商機;表面上貌似趕走許多工廠的綠色產業政策,卻也帶動了更多充滿創意的新興綠色產業。
同學們,“其實發覺問題並不困難,甚至想出改變的方法也是可能,但是最終的如果你沒有辦法變成一種執行的力量,如果沒有辦法變成實踐的力量的時候,他都是空談。” [16] 我們這代面對著更加國際化競爭的市場,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願意捲起袖子做事的人,讓我們一起為台灣努力讓他變得更好吧!
以上內容參考 C&EN雜誌的 “Taiwan Resets To Green” 一文和各文獻,由『綠能小學堂』的Charles編輯,如有資訊錯誤或補充還請多不吝指點。
參考文獻:
- Taiwan Resets To Green
- 麥寮工業專用港 – Wikipedia
- 六輕是禍首?首份官方報告證實 學童致癌物含量多2倍
- 六輕安全嗎? 台塑有自信
- 築夢的 環保必修課
- 台商起腳 射入世足球門
- 全球瘋世足 球衣熱賣
- MINIWIZ的官網
-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Hong Kong – Environment Bureau
- Singapore Waste Statistics 2012
- Waste Management Indicators-Priority and Challenges
- Cradle-to-cradle design – Wikipedia
- The Sky of Gene: 從搖籃到搖籃
- 沒抽地下水 成龍村養出白胖蝦
- 【2014 udn talks聯合大講堂】嚴長壽: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作者介紹:
Charles,目前就讀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博士班,並擔任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Maryland Section 的候補委員和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台灣同學會 的幹部。
雖然生活和工作都十分忙碌,還是常利用空閒時間思考該如何回饋社會、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些什麼。2014年暑假因為一時衝動,跟志同道合的一群朋友們合作成立了『綠能小學堂』,希望能為讀者們提供台灣綠色能源發展的最新資訊。
本篇文章轉載自綠能小學堂,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在此僅做分享,
若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發信告知,會立即進行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