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真的有可以分解的密封袋或保鮮膜嗎?
咦!真的有可以分解的密封袋或保鮮膜嗎?
市面上出現號稱可以「生物分解」的密封袋 (圖片來源:C2C平台拍攝)
將吃不完的食物包上保鮮膜放入冰箱,或裝進密封袋內保存,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家有沒有發現,市面上有品牌推出號稱可以「100%生物分解」的密封袋及保鮮膜,宣稱「因為添加了『d2w粒子』,所以可完全地在土壤中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達到生態平衡」。這樣看似兼顧環保與實用的產品吸引了許多關心環境的消費者購買,但實際情況真的是如此嗎?快來看看C2C平台精心製作的影片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yU9SJcMLY&t=3s)
市面上常見的密封袋及保鮮膜材質
目前流通於市面上最常見的密封袋材質為PE(聚乙烯),其中包括了HDPE(高密度聚乙烯,又稱2號塑膠)和LDPE(低密度聚乙烯,又稱4號塑膠)等。由於PE價格低廉、加工容易,因此被廣泛使用在密封袋的製作上。
保鮮膜的材質除了PE之外,也常使用PVDC(聚偏二氯乙烯)和PVC(聚氯乙烯)。其中,PVDC和PVC都含有氯,且在製作過程中需加入塑化劑和安定劑,遇熱會釋出有毒物質,對人體產生危害,另外,PVDC及PVC的回收率也非常低,因此非常不建議選購。
而PE材質雖然可以透過「回收」再製成新產品,但因為密封袋及保鮮膜因使用過程易沾染油污,實際上難以回收。在大眾環保意識抬頭、塑膠污染問題備受關注的情況下,部分廠商開始著手研發新材質,希望製作出能夠被生物分解的密封袋及保鮮膜。
塑膠加入「可以促進碎裂」的添加物後,可能造成的危害
然而,這些市面上宣稱可以被生物分解的密封袋及保鮮膜,其實是在常見塑膠(如PE)中添加了像是:玉米澱粉、碳酸鈣或是自行研發的d2w分子等,這些添加物只能讓整塊塑膠快速「碎裂」成小塊,無法使塑膠真的被生物分解,塑膠仍會以碎屑或微粒的形式長久存在於自然界,無論是流入海洋造成汙染或被動物食用進入到食物鏈,都容易比一般塑膠垃圾產生更大的危害。再加上塑膠變得更容易碎裂後,其實增加了回收處理的難度。
宣稱可以被生物分解的密封袋及保鮮膜,是在PE內加入d2w等添加物(圖片來源:C2C平台拍攝)
上述提到的d2w是一種氧化性塑膠(oxo-plastics)添加物,無法真正解決塑膠垃圾問題,甚至有造成更多生態危機的風險,因此針對此類添加物,歐盟在2019年通過法規,宣布將於2021年全面禁用,目前已有多國領先實施禁令(如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等),但台灣法規仍未加以規範。
目前在台灣添加氧化性塑膠(例如d2w粒子),雖然並不違法,但是在包裝上號稱「生物分解」的字樣,其實是很容易誤導消費者的,因為這樣的塑膠只會氧化碎裂,與生物分解無關。我們相信材料設計者原有的環保美意,也希望廠商能修正添加d2w的配方,並且更精確的宣傳商品使用材料,善盡企業該有的社會責任。
碎裂的塑膠流入海洋造成汙染
需要密封袋的你們,可以這樣做
目前市面上的確有生物來源的「可堆肥塑膠」,如PBS、PLA、PCL等,這些塑膠在溫暖潮濕的堆肥環境下是可以被生物分解的,但目前台灣尚未建構完整獨立的回收體系(註1),也未被製成密封袋或保鮮膜。因此,對於需要保存或攜帶食物,卻又同時關心地球的你們,可以選用可重複使用的保鮮盒或保鮮罐替代。
以可重複使用的保鮮盒保存食物更環保
生產者與消費者須一同重視材料的健康性與循環性
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C2C)概念提倡從源頭改善產品設計,讓產品能重複循環、有效落實循環經濟。其中,「d2w分子」及其他氧化性塑膠在最新版的C2C認證標準內亦被列為「不符合循環概念之產品」,若產品採用了此類材料即無法通過C2C認證。C2C認證重視材料的健康性與循環性,並依據國際最新規範,持續在全球市場上為生產者提供指引,同時也為消費者把關。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選用產品時也應該更加注意內容物及材料,拒絕購買添加d2w等oxo粒子的產品;同時,肩負起地球公民的責任,將正確的資訊傳達給身邊親友,一起為循環經濟盡一份心力。
註1:若可堆肥塑膠與一般塑膠混雜回收,投入資源回收桶後,其實很難進入堆肥系統被分解;且可能影響一般塑膠的回收,使得再製產品的品質變低。
-----------
資料來源:
假「分解」真「裂解」 塑膠變成碎屑更可怕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02126
解開可分解塑膠身世之謎 選對「家用可堆肥、海洋可分解」可以更環保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737
<環保小學堂 – OXO,您不得不注意的塑膠添加劑> -
本文由《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編輯撰寫